细说香港艺术馆藏至乐楼经典书画

2020-1-12 16:39:10 来源:典藏古美术 阅读 1061

香港三大中国书画私人收藏之一的“至乐楼”(其余两大收藏为“虚白斋”和“北山堂”),其主人何耀光先生(1907—2006),生于广州,祖籍番禺。据广州师范学院出版的《何耀光传》记载,父母均于其年幼时离世,何耀光于家中排行最小,有一兄何耀全(1897—1927),及一姊何苏(1902—?)。20世纪20年代,工人运动兴起,兄长曾为工人谈判领袖之一。1925年,兄长回广州投身“省港大罢工”爱国运动,何耀光亦随行并入读广东大学(今中山大学)。其后只身回到香港谋生,经中学同学梁锦祥介绍进入建利建筑公司当业务员,后成为经理,十余年间,为建利公司业务成就立下不少功劳。1934年,与广州郭佩珍成婚,婚后育有五儿五女(图1)。1938年,创立福利建筑公司。往后数十年间,其在香港经历“二战”香港沦陷、新中国成立、改革开放和“九七回归”等等,见证了香港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沧桑与变迁。 

约于20世纪50年代初,何耀光以“至乐楼”为其书斋名称。何氏1962年为首次出版的《至乐楼所藏明遗民书画录》撰序时谓:“廿余年来,故薄有所藏。”可知其早于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收藏书画。而50至60年代的香港,正经历从贸易港口过渡到工业大都会的转型期。由于地缘关系,香港早与广州紧密交流,加之历史因素,在1949年后,更一度成为国内文物的汇集点。其时外国富商争相抢购中国文物珍品,何耀光不忍国宝流散海外,遂矢志“聊以尽一分国民之责任,为祖国保存国粹耳,世有起而共肩此神圣任务者乎”。他起初只以近代书画为主,之后有机会欣赏当时在香港展出的历代名迹,惊见古人之造诣宏深、品格高逸,故收藏的范围扩大至古代,尤集中于明清两代书画。与此同时,他亦定下以“保存国粹,弘扬书画艺术”作为至乐楼收藏的宗旨和使命。 

至于“至乐”之意为何,何耀光于1970年特别撰写了《至乐楼解》一文,提到: 

天下之至乐者,安平淡静恬之生活,务益世利人之事。怀向善修道之志,具积德行仁之言行,心怀旷达,神志愉怡,无忧无惧,不愁不惑。除尽责为社会服务外,有暇则读圣贤书,赏古人画,或尽量学习与观摩圣贤之名训与遗迹。或娱情于山水,游乐乎原野,尽量享受大自然之良辰美景。忘怀得失,敝屣富贵,使身不为名利所累,心不为物欲所劳。有所为则得益者众,有所取则不损于人,理得心安,俯仰无愧,此岂非人生至乐之心境乎?语曰“为善至乐”,其此之谓也。…… 余虽未有至乐之造诣,然向往至乐之成因,为立身处世之目标,故余以“至乐”名吾楼,以图自我策励,更图以楼之名勉励吾之子孙,使能以向善为立身之本,且知至乐之真义,则余所愿足矣。 

对于子孙的为人处世及道德情操,何耀光一直非常重视及培养,并且以身作则。他亲自撰写《至乐楼立身要旨·处世经验漫谈》一书,辑录自己历年的处世方针共290篇,“其目的则冀求道德之重整,人格之修养”,借以勉励子孙,作为后世的生活借鉴。